白蛋白合理使用方法
1、根据国内多家医院的调查结果,目前临床医生对白蛋白的认识仍有不少误区,存在大量误用、滥用的情况。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必要增加,而且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3、 转运与解毒:白蛋白能可逆性结合多种非水溶性分子,可以运送多种营养物质和药物。白蛋白也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而用于治疗脓毒症。

5、 抗炎作用: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细胞氧化状态而用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和脓毒症。

7、白蛋白的不良反应白蛋白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样反应,并可能伴有发热、寒颤、恶心、呕吐、荨麻疹、低血压、唾液分泌增加、并且对呼吸系统及心率存在影响。输液过快时(20~50 ml/min)可能导致全身性血压降低,而对于老年或存在充血性心衰竭风险的患者,可引起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竭,特别是在使用高浓度白蛋白的治疗中。

9、 做为肠外营养补充剂:由于白蛋白缺乏色氨酸,其营养价值很低。在费用效益比方面更远低于平衡氨基酸制剂。

11、 促进伤口愈合:一些外科医生认为白蛋白可提高胶体渗透压,减少伤口水肿,促进愈合。但循证学证据表明,白蛋白不能改善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3、白蛋白临床应用的循证研究1.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可合用非蛋白胶体液(下文简称胶体液)。后者的费用效益比优于白蛋白。如患者需限钠或对胶体液有禁忌,可使用白蛋白。

15、 肝切除手术:如切除体积>40%,推荐使用晶体液维持血容量,使用胶体液及白蛋白亦可,取决于剩余肝脏的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情况。

17、 脑缺血:胶体液对缺血性中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效。

19、 心脏手术:美国相关指南中建议术后扩张血容量,首选晶体液,继以胶体液,最后使用白蛋白。也有学者术后首选大剂量白蛋白进行大体积置换。

21、 肝硬化与腹腔穿刺抽液:抽液量<4L 时不应使用白蛋白。一次抽液量>5L 时,白蛋白可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EASL 建议给予量为 8 g/L,AASLD 推荐 6-8 g/L。

23、 预防自发性腹膜炎(SBP)后肾衰:多项研究表明,SBP 时使用白蛋白联合广谱抗生素可降低Ⅰ型 HPS 发生率及死亡率。EASL 手册中使用方法为,首日 1.5 g/Kg,第 3 天 1 g/Kg。

25、 肾病综合征:可用于急性严重的外周水肿及肺水肿。

27、 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白蛋白联合利尿剂可用于低胶体渗透所致的 ARDS。使用 25% 白蛋白 100 ml 注射,6-12 h1 次,持续 24-72 h。

29、目前证据尚不充分,基于广泛经验认为有效的适应证1. 达克龙主动脉移植物术前使用白蛋白预处理2. 严重的坏死性胰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