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接地气的模块化手机 Moto Z Play评测
作为曾经齐名诺基亚的手机巨头,Moto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是行业先行者,依靠着创新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带来过诸多引领潮流的产品,成就了Moto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V3、明、里程碑、后空翻、Razr这些响亮的名字。尽管Moto曾经短暂告别中国市场,但依然有数以万计的摩粉购买水货手机来支持Moto,Moto的标准也一直被奉为行业典范。可见其之于我们的情感、之于行业的影响从未褪去。

2、通过表格,我们简单地将Moto Z和Moto Z Play做一个对比,作如下解读。1、Moto Z Play的整体设计传承自Moto Z,相比于Moto Z仅为5.2mm的厚度,Moto Z Play略厚一些,但是厚度的增加也会令手机的握持感优于纤薄凌厉的Moto Z。另外,Moto Z Play的背板采用玻璃材质,观感相比金属更加灵动,无奈指纹收集器的尴尬。2、Moto Z Play的配置更加注重提升续航。骁龙625+3510mAh的搭配可谓是开源节流,官方宣传的36小时超长续航可以保障。Moto Z定位旗舰,自然搭载骁龙820,主流的4GB+64GB存储,出于纤薄的设计近搭载了2600mAh电池。同时,两款机均支持新一代涡轮快充,充电速度值得肯定。3、相比于Moto Z 13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Moto Z Play搭载了更高的1600万像素传感器,但也缺失了光学防抖,夜拍效果并不如意,索性激光对焦保留,保证对焦性能。4、Moto Z和Moto Z Play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通过磁吸方式连接模块,从而扩展手机功能,模块通用,没有任何区别。应该说,Moto Z Play拥有着完全的Moto模块化体验。相比于Moto Z对于极致性能、旗舰定位的追求,Moto Z Play更注重均衡的配置、较长的续航体验,因此售价也将对降低,是一部更接地气的模块化手机,如果想要体验Moto的模块化魅力,值得推荐。下面我们就展开评测,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4、具体来看,Moto Z Play的正面设计与Moto Z如出一辙,搭载了一块5.5英寸1080P的Super AMOLED屏幕,覆盖2.5D玻璃,听筒位置集成了外放扬声器,略突出于面板以保证外放质量。

6、正面底部为正方形的指纹识别模块,不可按压,官方宣称指纹解锁速度仅为0.09s,支持指纹支付。其左侧有一个开孔为麦克风。

8、Moto Z Play采用USB3.0标准USB Type-C接口,支持正反插的同时,也支持新一代的涡轮快充。另外Moto Z Play天线设计也很巧妙,在保证通信性能的前提下,仅在机身顶部与底部有注塑带,并不影响整体美观。

10、Moto Z Play的后置摄像头凸出于机身背面,采用了与金属中框颜色相同的金属圈进行保护,当然如果加上模块之后,摄像头凸出的问题便被解决,比如笔者就安装了一款摩范背壳。

2、直观来看,Moto Z Play的系统界面实际上与原生安卓有着很大变化。Moto Z Play没有采用原生安卓的二层桌面,所用应用平铺于一张桌面,图标也没有选择原生的风格,转而迎合圆角矩形,使得桌面清爽整洁了不少。

4、虽然是原生的系统,但是Moto Z Play依旧没有预装谷歌的框架,涉及的服务全部由联想提供,比如乐商店、语音助手等。另外,一些接地气的应用服务也被接入,比如安全中心,其中融合了骚扰拦截、应用权限管理、后台应用管理等。在人机交互方面,Moto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我们看到,在Moto Z Play的正面有着许多传感器,比如听筒的金属装饰条微微凸起于屏幕、前置面板顶部的红外传感器开孔,这些为Moto的语音操控和手势操控提供了更多可能。

6、除了语音交互,Moto Z Play支持手势操作,用手在屏幕上划过,就会显示时间等信息,左右摇手机即可快速启动相机、上下摇手机开启手电筒,这些功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开启相机,触发率几乎达到100%,用户可以从掏出手机开始到双手握持手机准备拍照之间就可以完成。

2、高通骁龙625处理器隶属于骁龙600系列,由8颗平行的Cortex-A53核心组成,采用先进的14nm FinFET工艺打造。Cortex-A53架构的特点就在于能效高、面积小,因此常被冠以“节能小核”的名号。此番高通更是选择了14nm的制程,使得处理器会更省电、发热也更小,从而A53核心的主频可以稳定维持在较高的2.0GHz,不会因为过热而降频,保证了足够性能,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跑分测试,安兔兔轻松突破6万分,GeekBench 3的单核突破700、多核突破4000。

3、除了在处理器设计、工艺上下功夫,高通还有更多专业技术进一步降低功耗。比如在GPU中加入UBWC(通用带宽压缩技术),意在以更低的功率实现更真实的场景和物体渲染。从原理上,带宽压缩技术可以做到在传输同样大小数据时所用带宽更小,因此运算量更高,获得画面的细节也就更多更细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GPU运算时减少不必要的功耗,达到更加省电的目的。

5、之前的Moto旗舰手机均支持涡轮快充,今年的Moto Z Play在涡轮快充的基础上升级为了极速涡轮快充,采用5V/3A 15W充电器,官方宣称充电15分钟即可使用(非通话)7小时。我们也进行了Moto Z Play的快充测试,从完全没电到充满整个耗时不到100分钟,前70分钟的充电速度极快,几乎可以完成80%的充电任务,值得肯定。
Moto Z Play成像体验
1、Moto Z Play作为Moto最新的产品,在相机方面倾注了不少心思。参数上,Moto Z Play搭载了1600万像素主摄像头+500万前置摄像头,主摄像头除了原生支持相位对焦,还支持激光对焦。当然,许多人也会吐槽其略显突出的镜头,这里需要为大家解释一下,之所以摄像头会突出,是为了容纳更大的音圈马达,从而保证对焦速度,完全是出于对摄像头性能的追求。这种性能和审美之间的取舍,苹果和三星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前者,Moto做出如此选择其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4、激光对焦在微距拍摄方面的帮助很大,普通手机需要相位对焦实现,遇到光线环境并不友好的场景,可能还会激发反差对焦,模糊几个来回。而Moto Z Play依靠激光对焦直接光线测距,通过反馈的距离信息直接将焦点调实,速度与准确度都有保证。

5、夜景方面,我们选择一款国产1600万像素的手机进行对比,可以看到Moto Z Play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画面亮度尚可,但是噪点十分明显,整体画面并不干净,希望后期的固件升级可以提升降噪效果。总体来说,Moto Z Play的成像有一定的特色,其超快的对焦速度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胜任日间的拍摄没有任何问题。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相机夜间的降噪处理,在保证拍得到的前提下,使得画面更加纯净。
关于Moto Z的模块化
1、作为Moto Z系列的最大卖点,模块化的设计成为其独一无二的标志,目前,Moto提供了5款模块进行功能扩展,分别为摩范、摩电、摩音、摩影和摩眼,对应着个性后盖、拓展电池、音响、投影和哈苏相机5种不同的模块。Moto Z play的后盖底部与模块上各自有一个16针接口,手机与智能模块进行贴合时,两者的针脚接触就能完成模块功能的拓展。

3、笔者体验了手中的摩音模块,魔音模块是Moto联合著名的音响品牌JBL打造,与Moto Z Play贴合后,两者会自动完成匹配,无需任何设置,声音即通过魔音模块播放。可以明显感到,魔音模块提升的重点不只是音量,更重要的极具层次感的立体音效,这在手机端是很少有的体验。另外,魔音模块还内置了折叠式支架支撑手机,在看电影、赛事直播和演唱会的同时,也可以享受魔音在声音层面带来的沉浸感。

5、笔者手中还有一款摩范,即个性后盖,这算是Moto Maker遗留下来的传统,旨在体现用户的个性品味。从实际效果而言,摩范一方面突出手机的质感,另一方面抹平了突出的摄像头,颜值骤增,值得推荐。但需要说明的是,摩范背壳带来的改变仅限于外在,并不能带来延伸至手机系统的主题改变,可能是笔者的期待太多,略显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