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是怎样筑成的
1、一、经典底部形态
2、1.“V”型底简单理解,V型底就是先进行快速打压,随后又被快速拉回的走势,形态完成后如同字母“V”的样子。这种底部形态多出现于小盘股及一些ST个股中,因为这些股票的股价易被大资金和消息所左右。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底部较难把握,经常是当你看出V型来,行情已经涨得差不多了,其实仔细观察V型形成过程中的量能变化,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图1——南风股份(300004)2010年1月13日—3月2日日线图如图1所示,南风股份(300004)2010年1月中旬开始出现一波快速下跌走势,同时伴随下跌趋势的深入,成交量也在不断地缩小。但是,2月1日(位置A)这天在股价跌停后,买盘大量涌现,成交量突然放大,最终跌停被打开,当日收出一只假阳线。当天放大的成交量告诉我们,已经有人认为这个位置是值得投资的。随后两天股价虽然又惯性下跌,但幅度已经相当有限,最重要的是量能已经不再缩小(位置B),虽然较位置A要小,但较前期下跌的成交量要大。这是主力继续投放资金的体现,于此股价才出现了止跌回升。通过南风股份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V型底中主力资金投放的位置主要集中在下跌末期,市场行为有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下跌深入且不断缩量,这是空头力量不断耗尽的体现;第二阶段,下跌末期出现放量假阳或者小阴线,这是有人暗中承接的体现;第三阶段,由缓慢回升到加速上涨,完成V型的右半部分。因此,并非每次暴跌后都能走出V型,关键要看这个位置、这个价格是否被大资金所认可,认可了入场买入时成交量就会反映出来。

4、3.其他经典底部形态除单底(V型底)和双底(W底)之外,经典的底部走势还有三重底、头肩底、多重底及圆弧底等形态。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剖析,虽然这些形态在样子上略有差别,但是形态构筑阶段量能配合情况几乎相同,基本上都是自最低点之后,每一次向上攻击的量能会依次增加,这是主力在不断加大资本投入的体现。图3

7、2.潜伏底——幅度缩小、时间拖长的“箱体”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种异形底部形态,它的学名叫做“潜伏底”,其形态特征是股价在底部长时间构筑一个水平的,或者略微倾斜向上的“小箱体”。只是该箱体的上下震幅较小(一般不超过30%),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个月以上)。图5——五矿发展(600058)2006年7月13日—2007年2月16日日线图如图5 所示,五矿发展(600058)自2006年8月7日见底后,既没有走出V型,也不是W底,更不像什么头肩底、圆弧底的样子,而是一直保持着小幅震荡的走势,直到2006年12月底,该“箱体”才被向上突破,整个底部形态耗时达5个月之久。其间,我们发现,在10月中旬(A处)、11月底(B处)和12月下旬(C处),成交量都出现了不规则放大,但换手率却不高,单日换手基本都在10%以内,这是典型的主力建仓行为,最后一次冲击箱顶时量能集中放大(D处),至此形态完成,股价进入拉升阶段。潜伏底形态的量能特征是,伴随股价缓慢上升,量能不断放大或者呈现不规则放大,最终由量变引发质变,后期股价突破平台后经常是一飞冲天,因此也有人称这种形态为“飞机起飞”或者“推土机”形态。

8、小结:由上多个例证可以看出,量能在底部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态结构次之。形态的样子可以千变万化,但股价在筑底阶段或拉升阶段,都得需要资金推动,这却是真理。因此,紧紧把握底部量能的变化规律,就能对底部形态一辩真伪。同时最好再辅以周期参考就更加全面,一般个股的筑底周期在1个月至数年不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筑底周期与后期股价的拉升幅度将成正比。重点句:任何底部的构筑都是要靠资金来完成的,不管形态样子如何,区别只在于主力资金投放的时机不同而已,掌握底部结构形态还要注意量能与底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