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的方法 折中是什么意思
折中,指使适中;犹言取正,用来判断事物的准则。折中的方法——各退一步。
1、取正,用为判断事蹒效罩翔物的准则。
示例:
(1)宋张淏《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译:我所怀疑的,谁与折衷的。)
(2)宋 叶适《题》:“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译:要想恰当天下的道理,要尽量详细查考天下的事物然后不错。)
2、调节使适中。
示例:
(1)唐 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译:利用的方法,步骤折中,年轻时一定会无疾,老了一定会推后衰。)
(2)佚名·《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3、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示例:
(1)现代·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
(2)近代·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二章:“ 唐淑贞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白知时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扩展资料:
折中的近义词——折衷:
1、一般意义是调和各方面的意见使之适中。例如:我倒有个折衷的办法|宽猛折衷。也作“折中”。拼音:zhé zhōng,英文:compromise。
2、【出处】战国时期《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 皋陶也。” (断案恰当的人,是皋陶。)
3、字形结构:折衷的衷为上下结构;部首为“亠”;笔画数为10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折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折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