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书法教程
1、改变楷法首先,要区别楷书和行书的笔法。楷书用楷法,包括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一系列法则和要求。如起笔、收笔需要逆入停顿藏锋,收锋右行稍成波曲,收锋时也要停顿回锋,转折时有顿笔出锋成方折笔呈方笔,或藏锋成圆笔,钩笔有驻笔回挑等等。行书则要改变这些楷书的笔法,尽量采用简洁笔法。如起笔弃去楷法的逆入回顿笔,而是抢锋顺入;收笔时弃去停顿回锋,而是直接放锋,或上带下连;行书的钩笔则弃去楷法驻锋回钩,而是顺锋左转直接放锋。从林、古、字的横画,抢笔顺入或不露锋或稍露锋尖,收笔时往上连竖笔入锋;“唐”字横画收笔时与左撇连接;天”字第一横画收笔时与第二横画作笔断意连。明、开、高、展等四字的各种转折都是顺锋或蹲锋下行,无楷书转折时的顿挫笔。、而、秀、二字的楷书左钩,转化成放笔弧曲线;“衣”字的右钩与右捺相连成为一笔;“也”字的抛钩弃去,只有笔意。

5、5.超长笔法在行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超长的竖笔和撇笔,如李邕的《云摩将军碑》中常见到的“神仙事” ,苏东坡《寒食帖》中的“湿苇”、“衔纸”的中间竖画故意拉长。又如颜真卿的《江外帖》中的“耳”字长笔法。米芾《烝徒帖》中的“寂”、“声”两字中的长笔。还有董其昌行书对联中的“声”字的长笔法。可见书法家常用这种超长笔法来变化布局,以白当黑,加重虚实变化。但是这种超长笔法在整幅作品中也不宜多用,用多了就显得重复,反而起相反的作用。所以,要使用适当而有变化,只能偶尔出现,犹如画龙点睛。当然,行书的笔法也是很丰富的,除以上所说明的几种笔法以外,还有如中锋、偏锋、露锋、藏锋、转笔等等,这些都属基本笔法,不仅行书中常使用,写其它书体也是常用的。在写行草书当中,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行笔的速度,即行笔中的快慢迟速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对于一幅作品的气韵、节奏、品位等都有极大的关联。行笔的快慢、迟速是辩证的关系,总是快和慢、迟和速存在转换,既不能一味的快速,也不能一味的迟慢,无论写一个字或写一幅作品,总是要快慢结合、迟速转换,才能有节奏、律动。一般讲,写点画时行笔速度要慢一些,写连带使转时行笔会快一些;接近楷体的字会慢一些,而接近草体的字会快一些。当然,行笔的快慢迟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存在,也是提按运动过程,按下去时自然行笔要慢、迟一些,提起来运行时要快、捷一些,这当中是很细微的,需要很好体会,写出来才能自然。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图23)。其中连笔字如“之、顿首、善”等等,行笔速度较快。但从全篇看,似乎都是行楷书的繁体字,行笔速度较慢,实际上通过连笔和萦带、转笔等处理,不仅在章法上显得活跃,有节奏变化,并从中体现出行笔的速度,线条的流动,结字的活泼,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趣味。从全帖看是慢笔多,而实际上行笔较快,这是一种形似慢而运笔跳跃快速的写法。另外,如《丧乱帖》(图24,局部)都是行书笔法,连笔萦带多,看来似乎行笔速度较快,但实际上除了连带较多的字行笔速度较快外,大多数字通过起、收笔的点画,在较快速度使转中减低了行笔速度,这是一种似快而慢的写法。
